English

百年苦语

1998-12-16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百年”题材是出版界世纪末运作出版的一个重要视角。与众不同的是,济南出版社出版的《百年苦语》一书选择了反思苦难的独特视角,选用在历史长河中极具沉重意味的奏折、札记、日记、演讲词等知名篇章,运用历史自己形成的逻辑,构建出了一幅活脱脱的中国近代史略图。

反思苦痛

世纪末之于出版界,很有点像服装商场赶上换季:盘点、清仓,一批旧货乘机甩卖。你只要瞥一眼当下流行的“老字号”读物,就会产生这种想法。老房屋、老图片、老新闻、老漫画……老得风起云涌,层出不穷。令人不禁感叹:这次第,怎一个“老”字了得!我们并不否认,这些老题材,老制作的成功和流行确有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情感内涵。出版界的眼光和创举也确实让人佩服。但是只有第一个吃螃蟹的才是英雄。世纪之交,我们频频回头,翻捡百年来崎岖坎坷的历史遗痕时,不应仅用鉴赏古董的眼光来挑剔和裁剪历史,更不应仅满足于一哄而上的怀旧情素和品牌效应。

现代文明关注现实要超过关注历史,关心潮流要超过关心使命。盛行之下,偶有例外,便格外引人注目。最近读到一本《百年苦语》,虽非逆潮流而动,却多少显示了“老字号图书”深挖“老”字内涵的新倾向。单看选题:不但有“百年”之老,更兼一个“苦”字作为点睛之笔;细读下来,又会发现,《苦读》之苦又远远不同于苦茶、苦雨、苦瓜、苦果,它苦得深重沉痛,发人深思。如果把1840—1949这百余年的历史比做一株苦菜的话,别的“老字号”,或拈其花,或摘其叶,搞得有利有节,古色古香;《百年苦语》则是把它整株的移来,抖落灰尘,轻放在读者面前,请你看,请你闻,请你品尝。不能说它就是历史原貌或是历史的缩影,但从这本书中,却能体味到中国近代史的原味。——苦,它从你的心里泛出,层层渗到舌根:

辞苦。试看当年奏折、笔记、政论、试题,乃至誓词、血书、墓志、绝笔,无一不发自肺腑,痛至肝胆;时人为求民族之觉醒振奋,慷慨激昂,言辞恳切,乃至破嗓裂喉、泣血断肠亦在所不惜。

史苦。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这百余年间,天灾人祸,夷倭入侵,割地赔款,生灵涂炭,贵胄逃奔,路人相食……整个中华民族在剧变中的辗转挣扎的苦难史,此书可为鉴照。

心苦。百年伤乱,亦是志士仁人抚膺扼腕、前赴后继、求索民族振兴之路的辛酸历程。上至官僚地主,下至贩夫走卒,各呈匹夫之志,洋务、改良、变法、维新……方略谋划,屡败屡图。可以说,百年之苦,就是用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和求索,才真正变得悲壮而深刻,才有了无限的启示意味。而编辑先生精心编辑,力存原貌,适时推出,亦可谓用心良苦了。

读毕掩卷,一部乖舛多劫的历史便泛有斑驳苍黄的枯色陈于眼前了。苦语,苦语,字句之前,是民族曾经的沧桑苦难;字句之后,不就是一颗颗深沉炽热、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吗?

老题深做,不同于老题新做或老题跟做,《百年苦语》是一部真正的“应时”读物。在享受时尚、消费品牌的今天,在大家都热衷于谈论的“世纪之交”,读一读原汁原味的历史,再反照一次我们自己,民族近代史上的累累伤痕的苦味儿,或许可以提神醒脑,清热解毒,使我们能多少冷静一些,清醒地看看现在,又清醒地看看未来。

君不我信,曷试读之。 (潘越)

《百年苦语》话沧桑

世纪末通常是怀旧的,怀旧通常是伤感的。然而对世纪末的中国人来说,则更平添了一分悲怆和激越,更需要一点激奋和沉思。因为在人类历史上没有一种文明像中华文明那样如此顽强地生存了数千年,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那样在内忧外患的水深火热中煎熬了百余年,在一个世纪中经历了如此复杂而艰难的历程。今天,这百年的沧桑凝缩在一部《百年苦语》之中,它告诉我们,苦难的历史离我们并不遥远,而在苦难中奋发正是我们告慰先烈,泽被子孙的绝对律令。

《百年苦语》经过一番淘漉提炼,汇集了1840—1949年间“激奋中国人的百年文字”,实际上是这一段历史大变局的缩影。文字是无声的,但它同样能声色俱厉地诉说苦难和激愤,义正词严地谴责罪恶和叛逆。它不但讲述了这百年间确实发生了什么,也告诉后人其间的有识之士确实在追求什么,在思索什么。图片是静止的,但百余幅经典的历史缩影的迭加则勾画出流动的历史画卷。画卷上的斑斑印痕似乎饱含了历史的风霜,显得那么凝重、那么深邃。

图文并茂是此书的一大特色,文白对照也便于读者欣赏。不过在我看来,最大的特色还在于选材博洽而精当,简约而耐读。从奏折、诏书到条约、判决书,从政论、文论到随笔、日记,乃至通电、档案、诗歌、演说,范围极广。而这上百篇纵横千里、跨越百年的文字,又大体上按时间顺序分属9个主题。“天朝午夜”、“炮口下开放”和“世纪末冲动”等前三部分的文选和图片,坦然正视了上个世纪下半叶的民族屈辱,同时也相当完整地刻划出“挑战—回应”模式下顽强地抗拒历史宿命的国人心态。有些篇章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有些则是难得一见的。无名氏的《晋豫灾略》虽仅180余字,但其震撼力远胜长篇大论的中国灾荒史:“天祸晋豫,一年不雨,二年不雨,三年不雨……”

随后,“流产的革命”和“昏睡中醒来”揭开了本世纪暴力抗争和思想启蒙的序幕。革命虽最终流产,救亡虽最终压倒启蒙,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谆谆告诫(孙中山《国事遗嘱》),“自主而非奴隶、进步而非保守、进取而非退隐、世界而非锁国、实利而非虚文、科学而非想像”的敬告青年(陈独秀),都鲜明地反映出红日初升,其道大光的民族士气和理想。

“恰国共少年”、“国民政府的阵痛”和“最危险的时候”在书中占了很大篇幅,也许因为这是上半个世纪的历史主线。国共两党的恩怨是非、中日两国的生死搏杀以及日军的暴行皆历历在目,发人深省,为我们所熟知的史实提供了第一手的文献。

最后,“站起来了”不但预示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更使我们认识到这两个时代之间不可分割的历史脉络,回味不尽的历史殷鉴。

我从《百年苦语》读出的不只是“苦难”,还有有识之士的“奇情苦志”和先烈们的“坚忍刻苦”。我想今天这一代大学生、中学生,乃至所有青年都应该品味一下这番“苦涩”。但愿惨痛的苦难不再降临到中华民族身上,但愿今天生长在温柔富贵之乡中的青年一代不要漠视这种苦难,更不要鄙薄先辈们坚忍刻苦的气节,因为今天也许更需要这种精神不断的鞭策。“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韩东晖)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